章节目录 第1章

作品:《天官

    《天官》作者:雁九【完结】

    内容简介

    正德十三年,京城正德皇帝挂帅巡边,南昌宁王图谋造反,安陆兴王沉迷炼丹。

    安陆州外西山寺,现身一个小和尚,回到欲海沉浮中,诵起一部虚妄经。

    红尘摆渡,谁是唱戏人。

    简单的说,就是从小和尚到官居一品的故事……

    第一卷 一叶落

    重生明朝小和尚,下了山门,根在何处……

    序

    这似乎是个寻常清晨,虽已将近端午,可因在山里的缘故,早晚依旧十分舒适凉爽。

    山阴僻静处,一条小溪蜿蜒流淌。

    溪边有一硕大石岩,一丈见方,石岩一半掩在溪水中,一半露在水上。

    石岩上,几只鸟雀时而低头啄啄羽毛,时而优雅漫步。

    若是近前,就会让人诧异,因为石岩上,鸟雀下,竟有一灰色人影一动不动。

    随着一声哈欠,灰色人影慢慢做起身来。

    令人诧异的是,被惊动的鸟雀并没有立时分走,反而重新落到那人身上,“叽叽叽叽”,似有欢喜之意。

    那灰色人影,身边一目了然。

    灰色僧衣,光溜溜的脑袋,是个看起来不过面容稚嫩的少年和尚。

    这小和尚打着哈欠,看着蹦跶到自己腿上的两只鸟雀,不由挑了挑嘴角。

    这两只鸟雀,圆圆鼓鼓,身体肥硕。

    “又肥了,想来烤着正是时候。”这小和尚嘴里说着犯禁的话,手上的动作却是轻柔,伸出手指,摸了摸膝上停着的鸟雀的头。

    鸟雀也不害怕,反而伸着小脑袋,往小和尚的手心蹭了蹭,极为亲昵。

    小和尚笑了笑,接下腰间的布口袋,抓了两把小米,撒在石岩上。

    鸟雀们“叽叽喳喳”地奔着小米去了,小和尚慢悠悠地从石岩上翻身下来。

    石岩下,两只尺半高的木桶,还有一只扁担。

    小和尚往东边望了望,旭日初升,天空浅蓝明净,他脸上露出几分追忆、几分迷惘。

    不过,很快他面上就恢复平静宁和,开始老实地担起水来。

    一路上都是崎岖的石板路,装了八分满的木桶,却很稳当,鲜少有溅出水来。

    从溪畔到山顶古寺,共有七百二十个石阶。

    从五岁时起,这条路,小和尚已经走了六年。

    一如今日。

    第一章 西山寺里有老僧

    山曰西山,位于城西三十里,山顶有寺曰西山寺。

    虽名为寺,供奉着佛祖与罗汉,可西山寺并不接四方供奉。

    因为整个西山土地,都是城中大户王家所有。

    西山寺是王家先人所设,只受王氏子孙供奉。

    传闻,王家先祖曾是元末少林寺武僧,后太祖反元,王家先祖还俗追随太祖皇帝,曾为太祖皇帝宿卫亲军。

    没等开国,王家先祖便因伤病离了军中,而后携妻带子,回乡安居。

    等到太祖皇帝开国,论功行赏,王家先祖虽不在爵位列表上,可太祖皇帝并没有忘了这个昔日器重的亲军侍卫,赐金百两,诰封正五品武德将军。

    王家这时,已经趁着战乱初定,买下良田百顷,成为长寿县的财主富户之一。

    赶巧的是,洪武三年,安陆府附郭长寿县,使得长寿成为府衙治地,第一任安陆知府是昔日军中文书,恰好是王家先祖旧识。

    在其照拂提挈下,王家子孙从农转士,耕读传家,王家始大。

    没几年,安陆府改安陆州,长寿县废县改州,繁华依旧。

    王家那位先祖,却是在子孙出仕,家族渐兴之时,在自己买下的西山山顶,建了一座小寺。

    等到孙媳进门,他就上山再次落发,在寺里做了和尚。

    一百五十余年下来,王家成为安陆州士绅之首,盘踞在安陆州内外。

    西山寺,依在耸立在西山山顶,只是许多王家子孙已经忘了自家还有这处祖地。

    “呼”,即便是隔日例行之事,可是看着水缸盛满的小和尚,依旧脸上露出几分笑意。

    此处是西山寺西跨院。

    因西山寺建在山顶,地方有限,因此布局小巧,不过小小三进院。

    山门进去,第一进正殿就是天王殿,偏殿是经室与客堂;第二进是大雄宝殿,偏殿是地藏殿与罗汉堂,第三进正房是禅室与方丈室,左右都是斋房。后一进院子,左右各有一个跨院,一处是厨房之地,另一处则是杂役居所。

    水缸虽不大,可是真要盛满,却要往返山涧八次。

    从太阳未升起开始,小和尚只担水这一项,就要用两个时辰才能完工。

    水缸旁边,是个尺高的大瓷盆,里面盛的是水缸里早晨淘出的陈水,水上飘着个葫芦瓢。

    经过两个时辰日晒,里面的水已经去了凉意,变得温温的。

    小和尚拿着葫芦瓢,盛了温水,从头到脚,冲了两遍,而后才放下葫芦瓢,转身进了后院。

    等从东厢斋房出来,他已经换了干净衣服出来,依旧是一身半旧不新灰色僧衣。

    这时,便听到禅房里传出声音道:“痴儿,还不进来……”

    小和尚叹了一口气,心里晓得,今日的第二份功课要开始。

    进了禅房,便见一个古貌苍然的老和尚坐在蒲团上,笑眯眯地看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