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211章

作品:《争魏

    有商旅来往,基本就能自负盈亏,甚至能赚上一笔。

    同时承接朝廷来往的快骑,还可与烽火台一样,燃烧狼烟。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时代的驿站就是后世的高铁……

    雍凉不是正在受灾吗?

    正好以工代赈。

    第九百三十一章 通道

    这些年大秦的信用还是不错的。

    至少没像司马家一样言而无信,说均田就均田,不玩虚的。

    加上杨峥在民间如神明一般的威信,还是宣义司制造的声势,愿意迁徙的百姓高达九千户,四五万人。

    汉民占一半,羌氐占一半。

    四五万人不少了,在一个安土重迁的时代,能有五六万人主动迁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朝廷负责提供车马,和沿途的食宿。

    灭大宛和康居之后,田章又扫灭当初背叛大秦的十多个小国,将他们的国王贵人们统统斩首,民众送往大宛为奴。

    西域诸国对待秦人就像对待祖宗一样,丝毫不敢懈怠。

    非常“主动”的愿意承担迁一部分迁徙百姓的粮食。

    让这次迁徙体验比较愉悦,沿途还有秦军铁骑护送,安全上也没有任何顾虑。

    大将田章放出话来,敢动大秦百姓者,有国灭国,有族灭族,绝不姑息。

    也不是他真的多体恤百姓,而是灭国之后有大量油水,秦军乐此不疲。

    关中有关中的风光,西域也有西域的好处。

    迁徙的百姓感到前所未有的尊严,有人丢了辆小破车,当地国王亲自带人全程搜索,小破车虽然没找到,但国王赔了三辆马车……

    人的一级需求是物质,二级需求是精神。

    这种尊重感在雍凉是体会不到的。

    不仅是西域国家有求必应,连秦军都对他们笑脸相迎……

    让杨峥没想到的是,第一批迁徙的百姓才走了一半,就纷纷回信家乡,让宗族的其他人也动身迁徙。

    很快,第二批迁徙潮来临,高达一万五千户,很多没有受灾的百姓也跟着去了。

    陇右的羌、氐,一个村一个村的向西而去。

    其实这么多年,他们早就汉化了,尤其是二代、三代羌氐,外貌上看不出跟汉民的区别,很多自幼接受宣义司的灌输,精神上比秦人还要秦人。

    其实杨峥觉得,羌人、氐人在血缘上就是汉人的近亲,匈奴、鲜卑是远亲。

    自周代起他们就为华夏征战。

    宣义司在宣传方面的成果惊人,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流程,文学馆在书堆里追溯,找到了就进行些艺术加工,没找到,就干脆艺术发挥,反正八竿子总能搭上些关系……

    然后宣义司编出他们的祖宗十八代团结在华夏,为华夏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大加宣传……

    很多深目高鼻的胡人也对大秦有了认同感。

    雍凉之地的夷人以惊人的速度融合着。

    其实从古至今,任何一个朝代这种融合都广泛存在着。

    当然,主动融合别人和被别人融合的差别是巨大的,充满了血泪和悲苦。

    以现在的大势,融合诸族是必然,其一,华夏人口经历百年大战,人口极具萎缩,连雍凉、幽并这些传统汉地都被夷族挤占了。

    其二,华夏需要他们来填充人口,大秦需要他们增强国力。

    其三,如果将他们拒之门外,他们会抱团,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类似匈奴、突厥式的新草原帝国。

    这几年羌氐鲜卑匈奴出身的士人越来越多,也说明他们正在深度汉化。

    儒家在这方面的能力也很强大。

    总之,这十万秦民迁徙到大宛,为中亚注入一股强大的力量。

    杨峥想要的不只是征服,还要弘扬华夏文明,让它走出去,骄傲的站在所有族群面前,让其他族群看看孰优孰劣。

    打铁还需自身硬。

    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是武力上的,文化上也要跟进。

    这些年中原涌现了一大批文人,诗词歌赋,名震一时。

    其中佼佼者,有嵇康为首的竹林六贤,还有后期之秀的左思、陆机、潘岳、张协等。

    一扫魏晋时期的消极萎靡之态,文辞华丽又不失慷慨豪迈。

    声名最噪者,正是陆机和潘岳,号称潘江陆海,意为其文采如大江大海。

    两人在大秦文坛上引领了一个新的风潮,被成为“泰兴新风”。

    潘岳正是历史上的潘安,是大秦首屈一指的美男子,每次在大兴城中出现,妇人投瓜果满车而归,与夏侯威之孙夏侯湛被时人称之为“连璧”。

    大兴每月都会有诗会,一帮骚人墨客穿着新衣精心打扮,引来无数百姓观望。

    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名气,为入仕做准备。

    当然,百姓对诗词不感兴趣,对颜值高的帅哥更感兴趣。

    这让杨峥有些无奈,从古至今,帅哥靓女总是要引人注目一些。

    保守一些的朝廷大佬几次请求制止这股歪风邪气,杨峥觉得没必要管的太严,民间充满活力是好事,只需加以引导即可。

    自从太学重启墨家学说之后,儒家显然受到了刺激,变得更有进取心。

    为了证明自己的优越性,受大秦的开拓精神影响,也开始向外扩张,尤其是西域,一块新的文化高地,他们热衷于建造孔庙,设立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