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188章

作品:《争魏

    杨峥乐得。

    其实他早就有个心愿,只不过现在还不能退,河中、安南的攻势还需要自己这个皇帝的支持。

    时间过的飞快,眨眼就是泰兴五年了。

    南下的农学士们终于找到了占城稻,在交趾培育成功,产量比传统水稻高三成,耐旱,适应性强,不挑土地,生长周期短,自耕种至收获只需五十余日。

    在交趾可以做到一年三熟、四熟。

    目前正在岭南、云南、江东、荆州四地试种。

    不过一个新问题又摆在杨峥面前。

    粮食种出来,如何运到关中和北方。

    岭南多山,从内地走不仅耗时,而且耗力。

    杨峥盯着沙盘,看来要发展海运了。

    自从春期战国成立水军以来,造船技术就在不断发展,东汉时期,就能造出十丈高的楼船。

    到了东吴,北伐频频止步于合肥,孙权索性南下开拓疆域,最早占领宝岛,又南下去菲律宾逛了一圈,觉得那边野蛮未开化,又逛了回来。

    东吴还造出五楼船,五层楼高,能容纳三千人,可横行于海上。

    可惜的是,曹操南下伐吴,孙权把五楼船弄到长江里,遇暴风,猛将董袭拒弃船逃生,坚守船上,随五楼船一起没于江中。

    嘉禾元年(公元232年),辽东公孙渊遣使入吴称藩献马,孙权大喜过望,封公孙渊为燕王,同时派出万人携带金银珠宝等护送公孙渊使者坐船回辽东。

    能派出万人走海路,说明东吴的航海技术已经颇为成熟。

    杨峥一向觉得,陆权和海权就像国家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后世华夏缺少海权,是被人封锁围堵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大秦,陆地上适合耕种的地盘,基本都打下来了。

    不过土地总有用完的时候,无论杨峥现在建立的制度多么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出现各种问题,新的士族豪强宗族一定会崛起,土地兼并也一定会发生。

    到了哪个时候,如果没有开拓方向,则必然重蹈汉朝的覆辙。

    海洋就是大秦的未来。

    大海的对面,有玉米、番薯、土豆,还有更肥沃的土地!

    为华夏文明注入海洋基因,也是杨峥的夙愿和使命。

    也许这个过程需要一百年、五百年,但不能不做。

    占领辽东是目光超前五百年,经营海洋则是超前一千五百年!

    当然,以目前国中的环境,还是不宜声张,不然主和派们一定会以为杨峥又要征伐海外……

    杨峥只能以海上运粮为由,开设海事司,下辖船、海、文三曹。

    船曹负责造船,海曹负责培养航海人员,文曹负责水文、天气、地理、定位等等方面的研究。

    以后壮大起来,升格为海部,成为三省六部的第七部。

    只要不打仗,朝臣们大多无所谓。

    把岭南、江东、江淮、辽东的粮食输入关中,本来也是大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海运无疑能加强对辽东、熊津的控制。

    岭南的蔗糖、珍珠、鱼干也能走海运,从长江入建业,从建业溯淝水、颍水入许昌,再由洛水入洛阳,从黄河入关中,或者北上邺都。

    整个大秦都联系起来。

    糖这玩意儿周朝就有,不过是以小麦熬制了,到了汉代才出现蔗糖。

    当然,比较粗糙,基本就是甘蔗汁熬干过滤而成,被称为“柘浆”。

    海运和运河体系就相当于华夏的任督二脉。

    河北将与江东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江东也能与岭南更紧密!

    第一步总是难走的。

    太学里并没有多少人通晓海事。

    当年灭吴,建业城近万名工匠被招入工部,留在大兴,其中不乏大量的造船匠人。

    杨峥的规矩是,做任何事之前,先弄个大纲,在纸面上完成。

    所以首先让工匠们把造船的技艺写下来,编纂成《船政》一书,收录进《泰兴大典》之中。

    不过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时代不仅有楼船,还有各种辅佐船型,海里面的,江里面的应有尽有。

    “越多越好,越详尽越好,财力和人力无须多虑,你们在图纸和工艺上,可以尝试改进,若有所成,朕重赏之!”杨峥的野心不仅是要把船造出来,还要形成一个体系,不断升级改造。

    “谢陛下!”工匠们大喜,在吴国,他们哪有这种待遇?

    一入大兴,便被当成了宝,每人两百亩良田,朝廷还在寸土寸金的大兴划了两个坊,给他们的家眷居住,每年收收租,就可以过的无比滋润。

    第九百一十四章 船

    华夏的造船技术源远流长,但其他文明的造船技术也有独到之处。

    文学馆翻译了不少西边来的羊皮书。

    其中就记录了不少海战,罗马帝国正是凭借海军,征服大半个地中海。

    华夏文明有自身的卓越性,但也不必否定其他文明的成果,几本书籍中描绘的西方海船,颇有可取之处。

    毕竟华夏兴起的是水军,适应江河作战,很少海战。

    西边从公元前五百年,就开始大规模的海战。

    仗打多了,技术肯定就上来了。

    文明之间的交流不就是取长补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