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134章

作品:《争魏

    此次他亲率三百多宣义郎南下,为的就是肃清这片土地上的蛀虫……

    江东遍地豪族,灭亡吴国不难,灭亡江东却不容易。

    见不得光的事情,必须有人去做,王濬在山东大开杀戒给了庞青启示,皇帝不会辜负为大秦做事的人,哪怕手段阴险一些。

    为此他特意上书朝廷,率宣义郎掀起暴乱响应伐吴大军。

    木台上,孙谐等人已经血肉模糊,人头已被割走,青壮们意犹未尽。

    一个宣义郎用吴语大吼,“一不做二不休,打破城池,迎接大秦!”

    “杀啊!”青壮们彻底疯狂起来,黑压压的向曲阿城冲去。

    望着不成人形的尸体,庞青并没有多少心理负担。

    这些豪族目前还是大秦的敌人,对付敌人,不需要仁慈,他们活着,江东的叛乱会此起彼伏,会死更多的人。

    江东豪强经过吴国七八十年的滋润,比中原豪强更加豪横。

    从孙权立国开始便兵权在手。

    庞青甚至有些享受这种感觉。

    躲在幕后兴风作浪,将别人玩弄于指掌之间。

    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有黑影。

    说起黑影,庞青顿时就想起了卫瓘……

    暴乱越来越大,吴郡漫延至会稽、丹阳。

    当然,也不是所有豪强都这么不知天高地厚,有些颇有先见之明。

    早就派人向濡须大营中的太子和杜预请降,拿到了太子的教令,又非常聪明的赈济吴中百姓,避过了一场劫难。

    被乱民逼到绝境的豪强无条件投降。

    灭国之功,庞青也想要。

    青营子弟离杜预、张特、卫瓘、马隆的地位差了一点,刘珩这几年沉迷女色,身体每况越下。

    孟观太心急了,与卫瓘不合,被外放为刺史。

    如果不趁着伐吴崛起,青营子弟再度落于人口,这是庞青最不愿意看到的,“派人去向陶璜联络。”

    钟会在杜预嘴里,陆抗被罗宪、羊祜盯住,就只剩下南面的陶璜。

    六天之前,陶家兄弟奋起一击,重创了急于建功而冒进的霍彪,若不是杨稷、毛炅等旧部救援及时,霍彪有很大可能走不出战场。

    秦军已经从攻势转为守势,岭南局势有利吴军。

    陶璜之父陶基愿为交州刺史,陶家在岭南颇有影响力。

    加上陶璜爱民如子,深得岭南士民爱戴。

    江东豪强已经是砧板上的鱼肉,庞青策马南下。

    刚到庐陵,使者就已经返回,“回禀侍中,陶璜不见我等!”

    “不见?”庞青冷笑一声,“不见就是在待价而沽,某亲自去游说!”

    陶家虽然也是江东豪强,但什么人能动,什么人不能动,庞青还是知道的。

    十几骑披星戴月赶至合浦,亮明旗号。

    大秦侍中,皇帝近臣,陶璜怎么都要给面子,不过无论庞青怎么劝说,陶璜始终不降,“江东虽亡,东吴未亡,陛下和越公尚在濡须,大将军犹在荆州,某受越公重恩,阁下不必多言。”

    庞青也不着急,“濡须一座空城,迟早败亡,旬日之内,必有消息传回。”

    “那就等有消息再论!”

    两人遂都不谈投降之事。

    陶璜性格豪爽,与庞青年纪相仿,相处几日,关系倒是突飞猛进。

    不过北面濡须和荆州迟迟没有消息传回。

    “难道又生变故?”庞青心中微觉不安。

    第八百七十一章 血雨

    江淮又下了几场大雨,江水暴涨,因而迟滞了几天。

    钟会站在大雨之中,望着城外连绵的秦军大营,感觉异常压抑,“吾才智、谋略冠绝天下,何以沦落至此?”

    蒋斌同样站在大雨之中,“江东只可偏安,天性如此,当年孙策勇冠一世,孙权多有雄心,犹不能北伐成功,何况越公?其二,孙氏经营近百年,人心稳固,越公效司马氏之举,不得人心。其三,越公自命才智过人,却多谋少断,于关键之处犹豫不决,当初若能舍许昌,而取淮泗,江东虽不能与秦人相抗,却至少能延续二十年。”

    钟会仰天大笑起来,“哈哈,原来如此。”

    选了江东,就不可能成功。

    江东的问题岂止这些?

    一个陆家就是钟会越不过去的坎儿。

    这跟才智没多少关系。

    “为今之计……败局已定,秦军三面围城,背后建业失守,留在濡须必死无疑,越公不如乘船渡海……”

    钟会对蒋斌不义,但蒋斌对钟会却还有几分情义。

    “渡海?”

    “琉球、扶桑皆可立足,中原已归大秦,越公再无机会。”

    “我钟会英雄一世,要渡海去与化外野人为伍?”

    “锵”的一声,钟会拔出腰间长剑,眼中杀气翻涌,“只要某一息尚存,杨峥就休想赢!”

    蒋斌连忙后退两步。

    不过钟会并没有伤他,而是在雨中疯狂劈砍,时而癫狂,时而大笑,时而长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即便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钟会也还是一副名士做派。

    咚、咚、咚……

    秦军的战鼓再次响起。

    数千老弱妇孺穿着蓑衣走到城墙之下,“儿啊,江东没了,大秦给咱家分了田,就在巢湖边,上等的水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