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630章

作品:《争魏

    “这话是谁教你的?”杨峥一眼就识破了。

    “儿自己想出来的。”

    “你不说我就不知道吗?定是夏侯栩吧?”杨峥对他的小团体了若指掌。

    李庠和赵雄都是勇武之人,也就夏侯栩学识渊博,心思深沉,有狗头军师的潜质。

    杨毅呆呆的望着杨峥。

    “回去吧。”杨峥挥了挥手。

    岂料杨毅的倔脾气也上来了,跪在地上不起来,“父亲若不答应,儿便不起!”

    呵,还要挟其自己来了。

    “刘珩、刘珩,把人提走。”杨峥佯怒道。

    刘珩屁颠屁颠跑进来,傻笑道:“这娃脾气大合我意,当年属下不也是十三四岁上了战场吗?依属下之见,既然他有这个志向,君侯不妨成全了他。”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轮到自己孩子,怎么都有些舍不得。

    杨峥只希望他再等两年。

    “你这厮也皮痒了?”杨峥怒道。

    刘珩赶紧一把提起杨毅,往外走。

    “父亲不答应,儿便不走。”堂外,杨毅声音甚是坚决。

    杨峥苦笑一声,也不管他,浏览公文起来。

    看着看着,居然趴在案几上睡着了。

    也不知过去了多少时间,再次醒来时,外间已经升起了明灯。

    “睡了几个时辰?”杨峥伸了个懒腰。

    亲卫道:“禀君侯,两个时辰!”

    两个时辰就是四个小时。

    杨峥拍了拍额头,忽然想到堂外还有杨毅,也不知他还在不在。

    赶紧出门,却见到杨毅一动也不动的跪着,眼神甚是坚定,见到杨峥,才微微一动,拱手道:“父亲。”

    少年人,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非常难得了。

    杨峥笑道:“你还愿意去吗?”

    “儿愿去!”

    “你的三个结义兄弟也一定愿意同去了?”

    杨毅大喜,拼命的点头。

    “那好,你兄弟四人全部为骑卒,调入文鸯将军麾下。”

    “谢父亲!”

    第四百七十一章 反复

    攻破长安,斩杀司马孚、王基带给天下的冲击远比杨峥想象的大。

    这足以影响天下人对强弱的判断。

    长川索头部,对雁门郡更加顺从。

    漠北诸部在凉州军面前,恭顺如猫。

    凉州骑兵借道代郡,开始向河北渗透。

    燕赵大地,也渐渐风声鹤唳。

    太原城中,石鉴心有戚戚。

    几次上书洛阳,都是谎报军情,说是小胜,也不知朝廷看出来没有。

    不过直到目前,司马昭对他还是信任的,前几日还来信嘉勉了一番。

    凉州骑兵深入河北,不正说明他太原防守得力,敌人找不到破绽,所以才转道向河北了吗?

    不过河北都督何曾就不这么想了。

    两人是好友,并州什么情况,何曾太了解了。

    司马昭来信褒扬石鉴,却斥责何曾防守不利,以致贼人寻到破绽。

    中原的几个名士,何曾、石鉴、王祥、荀勖都毫无政绩可言,善于内斗,在政绩上碌碌无为,只有孝名流传于世。

    何曾便以河北都督的名义命令石鉴收复雁门郡。

    凉州军数次出雁门,铁骑直抵太原城下,如入无人之境。

    唐咨、全端屡次进言,不可令敌骑如此张狂,长此以往,太原士气低靡。

    石鉴干脆派唐咨、全端、文虎、马隆各领五百步骑,号称起大军两万,前去收复雁门,鼓噪而进,前去迎战。

    场面倒是弄得挺大,乌烟瘴气。

    唐咨、全端二人久经官场的老江湖,知道石鉴不过是做做样子给司马昭和何曾看,直接领军在太原周边游荡了一圈,截杀了几百流民,谎称击败了凉贼,提着人头回城报功去了。

    但文虎、马隆都是初生牛窦,不知其中深浅,马隆不愿杀良冒功,老老实实的寻凉州骑兵。

    不过他们的五百步骑,往往会遇到千人游骑。

    几次骑射,一阵冲杀,任文虎如何骁勇,马隆如何文韬武略都没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石鉴给他们的五百人也不是原来的部曲,见凉军来势凶猛,一个个转身就逃。

    两人丢盔弃甲的逃回。

    石鉴当场脸色就沉了下去,“以前还以为你二人只是有勇无谋,现在看来,连勇也没有。”

    败了就是败了,文虎、马隆一脸羞惭。

    但凡名士,大多看不起刀头舔血的武夫,二人又多次背叛,更被太原将吏轻视。

    石鉴越发冷落二人。

    有唐咨、全端二人送来的人头,勉强把何曾糊弄过去。

    其实就算何曾有疑惑,也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司马孚、王基都败了,更何况他们。

    正好进入寒冬,雁门凉州军低调了不少。

    两人一番操作,洛阳司马昭也不愿折腾,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正逢卫瓘进献财物,唐咨、全端不问来路,照单全收,又转手打点太原上下官吏,混的风生水起,又给石鉴准备了一份厚礼。

    石鉴爱惜羽毛,退了回去。

    文虎贪财,只进不出。马隆正直之人,一概不收。

    曹魏贿赂成风,连中郎将都明码标价,礼尚往来更不是什么奇事。

    唐咨、全端二人不断打点,文虎、马隆却一文钱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