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二百八十一章 淮泗精兵

作品:《大明天子的造反日常

    原本有些惊慌失措的张维贤见状心中大定,这些士兵当然不是京营士兵,而是勋贵们从淮泗为他募集的精锐部队,有他们在、军队就垮不了!

    短短几息就有六十余名同伴战死,而且死相极为凄惨、连尸体都不完整,周围还有密密麻麻的敌军围攻,援军不知何时能够赶来。

    此等恶劣的条件之下,哪怕是精锐营兵们也不禁心生绝望和悲凉,士气渐渐低落了下去。

    见众人士气萎靡、大有兔死狐悲之感,军阵中一名高大雄壮的男子忽然冷声大喝。

    “大战在即、现在不是我们应该悲伤的时候!都给我打起精神来小心迎敌!他们都是为了拱卫天子、剿除逆贼而死的英雄,不要丢他们的脸!

    我徐三才以石梁徐家的名誉担保,今天所有战死的弟兄家人都会得到赡养,只要我姓徐的还有一口饭吃,就觉得饿不到他们的家小!”

    自称“徐三才”的人似乎在营兵中很有威望,他一席慷慨激昂的鼓舞和允诺说罢,原本有些动摇和畏缩的营兵们又重新振作起来,防线也更加稳固。

    “五十两!只要此战获胜,张某以英国公府的名誉承诺:在朝廷的赏赐之外私人贴补给每个战死的士兵五十两纹银!”

    见徐姓首领凭自己的威望稳住了营兵们,张维贤也毫不吝啬地开出了极高的赏格,表示愿意自掏腰包为营兵们发放抚恤银。

    英国公一脉从张辅开始、在大明足足盘踞了上百年,底蕴不可谓不深厚,在典当、土地、军队等可以捞钱的行当资本也相当雄厚,张维贤说自己给得起这笔抚恤银、没人会怀疑他的能力。

    既然张维贤都敢拿英国公一脉的名誉来担保了,营兵们思衬片刻,觉得国公爷的名誉还是比自己的五十两值钱一点的,顿时一扫之前的颓势、跟打了鸡血一样狂呼酣战。

    见营兵们不仅在极度的劣势下维持住了士气,甚至还能在军官的指挥下发起反击,屡次击退从四面八方围上来的义军士兵,朱翊钧见了鬼一样扭头看向赵风子。

    “这些人是什么来头?朕......本将军领兵十余年,还从未在内地见过此等劲旅!”

    赵风子头疼地咬咬牙,他和朱翊钧预想过勋贵们会自掏腰包资助张维贤,但没想到燕京那帮勋贵会这么看重张维贤这根救命稻草,这怕是把家底都豁出来了!

    “他们的口音听起来相当耳熟,让我想想......淮泗!难道朝廷这次从淮泗募集了精兵?”

    “淮泗”,这个似曾相识的词汇瞬间勾起了朱翊钧许多回忆。

    在淮安府与山东布政司的交界处,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名叫“淮泗”。

    它的北方是学风浓郁的孔孟之乡,南方是科举大户江南世族,这么个好地方明清两代加在一起也就出了一个状元,整个一东南地区科举繁荣的漏网之鱼。…

    其实这也不能怪淮泗人民不用功读书,实在是传统的“耕读”模式在这里基本行不通,其中缘由要从一个叫“宋”的神奇王朝说起。

    由于北宋时期的朝廷在闷头往南跑,而留守燕京的官员是一个叫“杜充”的王八蛋。

    杜充跑路的时候生怕被金军追上来,为了拖延金军追兵的速度,他创造性地与一千年后的一个光头心神交汇,整出了“决开黄河、水淹敌军”的超级绝活。

    这一决黄河就出了大祸,追击的金军没淹死几个,但洪水却像脱缰的野马一路向南狂奔,一头撞进泗水,又大力插入淮河奔向大海,把沿途的百姓祸祸地十室九空!

    北宋时最为富饶繁华的两淮地区毁于一旦,近千万人无家可归、沦为难民,单是直接死于洪水的百姓就多达二十万。

    而整出这么一手狠活的杜充也不是什么为国效力、不择手段的大宋忠臣,他后来高高兴兴地跑去金国当了高官,连家人因此被流放远恶都没掉过一滴眼泪。

    谁知道就是这么一个忘恩负义、毫无廉耻的狗罕见,居然贡献了北宋时期对金国最有力的一次打击!

    原来经过大宋的过度开垦、三易回河和杜充决河等令人匪夷所思的操作,黄河早已忍无可忍、迫不及待地准备给这些愚蠢的人类一点颜色看看。

    到了金章宗后期,黄河的频繁改道和数次决堤对金国的农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章宗不得不将大量人力物力耗费在治理黄河之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金国的衰落。

    从那时起,淮泗地区就陷入了频繁的水患和匪患之中,大量耕地变成了无法耕种的盐碱地,隔三差五还要被黄河淹一淹,农业在这种环境下自然发展得让人很是发愁。

    《周易》里有这样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人遇到了困难不应该墨守成规,而应该主动寻求新方法来取得更长足的发展。

    在发现种地根本养活不了自己之后,淮泗人民果断选择了寻求新发展、开拓新思路、落实新布局,顺应时代的发展创新求变。

    他们仔细研究了自己家乡的地理环境,决定充分发挥淮泗地区的区位优势、找到贫困痛点、结合

    ^0^

    地方民风打出一套生猛的组合拳。

    用人话来说,淮泗地区的淳朴乡民发展了一点种地之外的小副业:打劫。

    他们发现,这些被泡坏了的荒地虽然不能种粮食,却意外地适合用来养马、驴和骡子这种大牲口。

    而骑上这些大牲口,又意外地很适合他们运用骑术和地形跟官府玩躲猫猫,当一个来去如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马匪,在面对全员赤脚的官兵时占尽机动性上的优势。

    因此在耕种之余,淮泗地区的年轻人纷纷开始习练拳脚功夫、练习马术,能吃上几口肉的地主家孩子更是勤练骑枪和骑射,

    等这些年轻人觉得自己练得差不多了,他们就会三五成群、啸聚乡里,选择发展拦路抢劫、打劫商队、袭击朝廷运粮队等多种多样的新式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