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十七章 未见皇帝先心凉

作品:《朕只想求活

    随着皇帝的沉默,风暴越演越烈。

    甚至传出皇帝长期不上朝,不处理国政,也不接见大臣,很可能皇帝已经驾崩了,被宫里隐瞒了下来。

    呼吁除宫里的奸佞,迎接其他藩王入京。

    随着皇帝保持沉默,民间许多不明真相的百姓从将信将疑到信以为真。

    虽然对于这些手段有所预料,但是当事情真的发生以后,朱由检还是感觉心中有些发寒。

    简直胆大包天,无法无天,利欲熏心。

    朱由检并没有因此愤怒的冲昏头脑,而是依然选择沉默。

    等待着东厂的调查结果。

    愤怒是弱者的行为,被愤怒冲昏头脑是愚蠢的行为。

    朱由检承认自己目前还是弱者,但并不认为自己愚蠢。

    朱由检知道自己弱,所以才想尽一切办法图强。

    而就在此时,朱由检之前下旨传召的几位准备委以重任的肱骨大臣们也陆续的在赶来京城的途中。

    其中一位正是孙传庭。

    自从一年前,孙传庭因不满魏忠贤专权而辞官回乡了。

    回到老家后,孙传庭就在家里修身养性,研读兵书,偶尔邀请好友吟诗作赋。

    正值人生壮年的孙传庭也有报国之志。

    但是,奈何朝廷乌烟瘴气,一个目不识丁的太监把持朝政,党争剧烈。

    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报国的机会。

    想认真做事的才是异类。

    孙传庭不愿攀附阉党,也不愿参与党争,于是干脆辞官回乡,乐得清静。

    但是,没想到在山西老家才待了一年多不到两年时间,就传来噩耗,天启皇帝驾崩了。

    对于皇帝驾崩,孙传庭还是产生了身为臣子该有的悲伤情绪。

    同时也有预感阉党大概率是要倒台了。

    因为天启皇帝才是阉党最大的后台。

    虽然预感阉党即将要倒台,孙传庭心中略微好受了一些,但是对于朝堂局势也没有产生多少期待。

    天启皇帝没有留下子嗣,不出意外的话新帝就是尚在京城的信王了。

    信王朱由检是天启皇帝唯一的弟弟,根据大明皇帝继承制度,兄终若是没有子嗣将由弟及。

    信王也才十几岁,怕是也难以掌控朝政有所作为。

    而且信王与东林党走的更近,到时候阉党倒台,东林党上位,党争依然继续。

    无非就是换了一波不干实事的人罢了。

    所以,孙传庭在短暂的心绪波动后又恢复了心如止水。

    却是没想到,在天启皇帝驾崩,新帝登基的消息才传来不到半个月后,突然有太监登门传旨新帝召见。

    这突如其来的新帝召见让孙传庭一时有些发懵。

    之前在京城的时候,自己也就是个小小的吏部主事郎中。

    先帝在位的时候,也只是上朝的时候才能见到皇帝,平日里根本没机会见皇帝。

    而且当初在京城时与还是信王的新帝根本没什么交集。

    怎么新帝才即位就要召见自己?

    无论之前孙传庭心里如何想的,但是在接到新帝召见的旨意,孙传庭依然忍不住有些激动。

    自己竟然有机会受到皇帝的亲自召见。

    这不是传旨赐官,旨意中也没说官职的事,而只是皇帝召见。

    但是皇帝召见比直接赐予官职更为要紧啊。

    仅仅一些简单的官职用得着皇帝亲自召见么?

    不论之前心里是如何评价新帝以及朝堂的,这一刻,孙传庭都产生了新的期望。

    随后,孙传庭就动身跟着传旨太监赶往京城。

    一路上,孙传庭也会主动找太监问一些京城的近况。

    没想到这个太监竟然有问必答,除了涉及一些不能说的事。

    而孙传庭也没想到这个太监的态度这么好,与自己之前接触过的太监不一样呀。

    其实,这个太监与孙传庭以前见识过的太监也没啥两样。

    只是传旨的太监觉得这位是新帝要亲自召见的臣子,而且还特意交代过不可怠慢。

    想想吧,连大名鼎鼎的九千岁在新帝面前都只能乖乖臣服,自己又算个啥。

    要是得罪怠慢了这位,回到宫里还有好果子吃?

    魏忠贤与田尔耕的事,传旨的太监并没有说。

    至于从太监这里了解到的其他信息,倒也没有出乎孙传庭的意外。

    所以孙传庭也没有多少收获。

    只是,在离开老家赶往京城几日时间后,在路上歇脚时倒是渐渐地从行人中知道了一些京城里后来的消息。

    比如新帝不上朝,新帝不处理政务。

    新帝泡在御膳房不可自拔。

    听到这些消息,孙传庭心中隐隐有不好的预感。

    似乎现在的皇帝与先帝好像没啥两样啊。

    一个爱木匠活,一个爱下厨房。

    越是靠近京城,听到的消息越多。

    新帝竟然在宫里开作坊生产一些东西拿到民间售卖,而且价格还高的离谱,新帝这是与民争利,巧取豪夺臣民的财富。

    越来越多的消息传来,孙传庭的心越发的往下沉。

    觉得自己这趟回京城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但是来都来了,也不能中途折返吧,那可是严重得罪皇帝的行为。

    只是孙传庭不再对自己的这趟京城之行抱有任何幻想了。

    打定主意,不管皇帝给自己安排何等职位都不能接受。

    走个过场,然后打道回府。

    虽然道听途说的话不能全信,但是有几个事实是存在的。

    不管是哪一个事实,都足以让人认为新帝真的不务正业。

    对于这样的皇帝,还能期望什么呢。

    虽然孙传庭并不认为所谓的士子请愿就安了什么好心,只是对于皇帝一心只顾收刮钱财的事并不认同。

    不处理朝政,也不上朝,那么皇帝收刮这些钱财来干什么呢?

    大概率是拿来享乐了吧。

    类似孙传庭这种心态变化的不止他自己一个人。

    另外还有几人同样也是从接到旨意的激动欣喜,到赶往京城途中见闻后心渐渐变凉。

    只是各自路途不一样,赶往京城的时间不一样。

    但是心历路程都差不多。

    自从三件套搞出来后,朱由检也没有闲着。

    朱由检早就想着要打造一支直属于自己的军队。

    所以,接下来这几天时间,朱由检一直都在思索自己需要打造一支怎样的军队。

    所以一直在构思,在编写材料。

    而没有直接开始进行军队的整编工作。

    禁卫军一直都有,只是经过两百多年的时间侵蚀,如今的禁卫军也已经糜烂不堪用了。

    在朱由检之前列出来的敌人中,就有士大夫。

    即使朱由检现在还不能对士大夫动手,但是也要提前做一些准备。

    现在的这些文官以及其他的读书人,在朱由检看来绝大部分都不堪用。

    要么就是脑子清醒的自私自利之人,要么就是读书读傻了真的相信儒家那一套的蠢材。

    所以,一旦朱由检在将来某个时候与士大夫决裂,就会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朱由检必须要提前准备一些支持自己的读书人,或者说是识字的人。

    而且还要重新改造竖立新的三观与思想。

    所以在朱由检的构想中,自己的禁军必须要识字,还要明理。

    一支军队最强大的战斗力来源不是强壮的体魄与娴熟的对战技能,也不是锋利的刀枪和坚韧的铠甲。

    而是来源于他们的思想与信念。

    眼下的大明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士卒地位低下,整个脑子浑浑噩噩,不知为何而战,不知道自己的拼命有何意义。

    所以即使装备了与建奴一样的刀枪弓弩,还有比建奴装备更加先进的火器。

    不是照样被建奴压着打追着打,打的眼下大明的军队只敢龟缩在城里据守。

    所以,朱由检想要打造的是一支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有信念的火器化军队。

    让士卒们识字,主要是为了今后无人可用之时能够让这些识字的士卒顶上来。

    军队火器化,这一点在眼下大明军队中已经很普及了。

    只不过并不能发挥火器应有的威力出来。

    重要原因就是士卒手中的火铳质量太差,用料不足,炸膛风险太高。

    还没伤到敌人就先把自己给弄死了。

    而士卒手中火铳质量差的原因来自于现在官员的层层克扣,又要工匠们打制出足够数量的火器。

    除了减少用料还有什么办法呢。

    让士卒识字这件事可不容易,一个是士卒们主要活动还是每日训练以及日后的作战。

    没有充足的时间给士卒们去识字。

    还有就是现在的文字都是繁体字,笔画太多过于复杂,不利于士卒们快速识字。

    所以,朱由检决定在士卒的识字教育中采用后世的简体字,笔画大幅度减少,降低识字难度。

    同时,为了进一步减轻士卒的识字负担,朱由检还计划推广字母拼音。

    这样以来,士卒们只需要认识记住二十六个字母,以及字母音调和组合规则,然后就能根据拼音识字了。

    有助于士卒们的自学。

    这几天朱由检都在编写拼音教材,以及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进行繁简字体转换,以及这几本启蒙读物的拼音标注。

    当这些准备好之后,朱由检就可以着手禁军的整编了。

    而此时,之前派出去传旨召见将要托付重任的大臣的太监也有人回到京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