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63章 智取濮阳

作品:《三国秘史之偷天换日

    王蒙说出了攻城时机已到,众将顿时感到意外。

    王蒙继续说道:“现在是一更多一点,众人立即返回各自营中,告诉将士不要饱食,半个时辰以后大军出发。见城中火起开始攻城。诸位回去要安抚士兵,鼓舞士气,我们劳累,敌军同样如此,这个时候就看谁的战力强,谁对胜利的可望更强,拿下濮阳,周围的散兵游勇皆可不攻自破,我们将会迎来大休整,望众将军力战。特别说明一点,腰缠白绢者是自己人。”

    随后王蒙又安排了一下行军的先后,攻城的重点,入城后的任务等等,将士们半信半疑地返回各自营中准备。

    曹仁倒是知道一些,因为整个计划的关键就在曹仁这边完成的。

    大军随即向濮阳城进发,至城边相应的地方等待信号。

    三更刚过,城中果然起火,王蒙立即命人向空中射出三支火箭,这就是约定好的攻城信号。

    大军攻城,可城门却迟迟没有打开,王蒙知道可能是城中的内应遇到了麻烦。

    这城中的内应便是王蒙第一战的时候,混入到曹仁战阵中的人,曹仁故意将战阵调动出一个出口,这群人便同惊慌的黄巾军贼兵一同跑了出来,混到了城中。

    而这次王蒙派出去的将领是战白马时黄巾军的一个降将,叫李通,字文达,虽然在军中并没有什么显赫职务,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头领,但王蒙观其人相貌非凡,一身正气,举手投足中给人一种可靠的感觉,而且此人还读过几年书,本想有一番作为,可惜却报国无门,再加上朝纲混乱,无奈投靠黄巾军,现在王蒙招募他,他当然愿意,而且这样一个刚刚投诚过来的人肯定是想立个功来争个面子,进门得有个投名状。

    王蒙安排他做内应,也给了他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起初郭嘉还有些不放心,但王蒙却觉得此人可信,可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往往很微妙吧。

    现在城中已经火起,证明李通确实已经开始在城中制造慌乱了,只不过遇到了什么意外情况,没有及时抢占城门而已。

    前方士兵冒死攻城,士兵们抱着临时准备的圆木不停地撞击的城门,城中守卫的士兵多数是会用什么撑住城门,或者士兵抵住城门。而现在每次王蒙这边的士兵抱着圆木撞门的时候,城门都会摇动一下,很显然城中应该没有坚固的支撑,看来李通那边肯定也在动手。

    经过了十几次撞击,城门咔嚓一声被撞开了,响声是城门上的大门闩传出来的声音。城门开的时候,攻城的将士都非常意外,因为城中的黄巾军正在相互厮杀。

    王蒙的士兵也跟着冲进去了,但都记得将军的嘱咐,腰缠白绢者是自己人,王蒙的军队立即加入了厮杀之中,敌军瞬间失去优势,就这样王蒙的部队一波一波跟着进入了濮阳城。

    城墙之上、街道之中往来冲杀,敌军本就以为王蒙回到营寨之中了,没想到王蒙却杀了一个回马枪,城中四处起火,慌乱中士兵都不知道该干什么,毫无抵抗之力。

    临近天明,战斗结束,濮阳城中基本上听不到厮杀之声,只有痛苦的哀嚎不绝于耳。

    这一战王蒙虽然大胜,但贼首白绕却趁乱逃脱了,去向不明,而且在王蒙进城的时候,很多听到消息的贼兵也都大开四门逃跑了出去,最后剩下的俘虏也不过万把人,城中早已被毫无军纪的黄巾贼兵祸乱的不堪入目,好好的濮阳城几近废墟。

    各处将士开始收拢俘虏,清点物资。

    王蒙也开始组织战俘灭火,临近中午的时候所有明火被扑灭,王蒙之所以让战俘来灭火,也是让自己连续作战的士兵休息一下,看着这些战俘就行了。更何况这些人对白绕的忠诚度明显要高一些,王蒙要防止他们反叛。

    虽然没有抓到白绕,濮阳之战还是有一定的收获,毕竟白绕的老巢在这里,所以缴获不少粮食,虽然不多,但足够应对一些时日,初步算一下,至少自己平定东郡各县应该够用,此消彼长,白绕就会更加困难。

    同时王蒙也打听到了王肱的消息,王肱在守城时候死在乱军之中,白绕还将其尸身挂在城门处暴晒三天,随后放火给烧了,这也是他们对官军的一个震慑。王蒙对白绕的暴行恨得牙根痒痒,贼人如此猖狂,这是对官军的蔑视,对百姓的残忍。

    随后的几天里,王蒙开始派遣赵云和夏侯渊分别领兵攻取各县,虽然说是攻取,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县城都不战而降,首领白绕都不知去向,十几万人都被王蒙打败了,他们这星星点点的怎么可能是王蒙的对手。

    半个月的时间,不费吹灰之力,王蒙便拿下了东郡所有的郡县城池,濮阳经历了王肱和王蒙两次与黄巾军大战,现在已经不成样子了,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所以王蒙将大军暂时迁到东武阳休整。

    而王蒙顺利击溃黄巾贼兵,光复东郡,让天下英雄刮目相看,纷纷前来交好王蒙,以袁绍行动最为迅速,上表朝廷,让王蒙领东郡太守。

    王蒙在出兵前虽然预料到一定会得到好处,却没想到王肱战死,现在他实际上却控制了整个东郡,而袁绍既然要做个顺水人情,王蒙也就领下这个名头,名正言顺地当这个太守,不然自己手下的军士岂不是白白送命,将士也不能得到封赏。如果王蒙的官做大了,那手下的将士自然有机会升迁,对王蒙的忠心自然也会更加坚定。

    又过了一个多月,东边的于毒虽然没有向王蒙这边进攻,但官军的作战也非常不利,兖州太守刘岱已经向王蒙求援了。

    而这时候朝廷的圣旨也已经传下来了,本来是董卓把持朝政,对王蒙已经恨之入骨,这种升迁的圣旨应该是不能下来的,但董卓也知道山东诸侯都已经在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对自己都是威胁,所以他要趁机极力讨好这些人,这道圣旨直接给了王蒙一个太守,给了袁绍一个面子,三方面都好看,更何况这种顺水推舟的事情对董卓也是好事一桩。诸侯们都得到了实惠,扩大自己的地盘,这样就不会再觊觎董卓的地方了,而且在扩大势力的时候必然会产生矛盾,这更是董卓最想见到的,所以这圣旨下的是非常的快。

    经过这几次大战,王蒙的军队也需要休整,士兵养伤,修理打造军械。

    王蒙又将陈留的人调过来一部分,清查东郡的钱粮、人口、耕地情况,然后将流民和投降的贼兵分别安排在濮阳、东郡和白马三个地方,这样能减轻各地的压力,还能将这些人的力量分散,现在王蒙的钱粮也不多,养活他们也不容易,要是他们觉得现实与期望差距过大,很可能再次发生暴动,把他们分开也是为自己留了一个后手。

    随后,郭嘉又为王蒙提出了向士族和乡绅借粮的办法,本来这波黄巾贼兵来了以后,这些士族和乡绅都未必能够保全自己,他们的家丁族人在这些亡命之徒眼里恐怕都是肥肉,根本就抵挡不住他们的抢掠,现在王蒙能保住他们优越的生活,他们肯定是感激不尽,至少双方应该是相互依靠的。而王蒙现在是借,等安顿好这些流民,真正屯田成功以后,王蒙肯定是要还的,因为还了这些钱粮能让王蒙在士族和望族中提高威望,士族和望族往往都是各地方官吏极力争取的对象,只要得到他们的支持,那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得简单。

    这件事由郭嘉、程昱等主持操办的,总体还算顺利,那些乡绅世族对这个新来的郡守也不太了解,况且这种战乱年代,能够破财免灾他们自然是愿意的,虽然每个世族拿出来的钱粮数量都不是很多,但加在一起数量还是很可观,除去军队的用度,这些流民和俘虏的生存问题基本上也可以满足了。

    王蒙又调来了枣祇等一批文臣,开始实行高阳县的模式,统计户籍、划分田地、准备农耕。

    而这次于禁又提出了一个更好的建议,就是大批成军,这样的话军队的一些战力不足的部队就可以开始屯田,而这些收成将会全部归王蒙所有,更好支配,不需要再到战时紧急征粮了。

    王蒙对于禁的建议非常赞同,便在俘虏和流民中挑选了上万青壮年加入军队,由于禁总摄军屯事宜,枣祇总摄民屯。

    张衡也带着工匠打造了足够的兵器,甚至还有一些攻城器械,这也是王蒙这次攻城之后的教训,没有器械还是很难的,作战计划的再好也很难保证没有硬仗。

    就这样过了一个安稳的春节,各处摆布的都非常顺畅,又挑选了三千人充实到了军队之中,成军七千多,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已经初见成效,虽然条件艰苦,但也筹措了几百匹战马,现在的骑兵也又六百多人。

    刘岱那边的消息王蒙也始终关注,刘岱与于毒久战不利,王蒙已经做好了随时发兵的准备。

    一天,斥候突然来报,从济北国方向过来一支军队,情况不明?

    难道这一时的安稳竟然遭到了其他人的觊觎?这是来打王蒙主意的吗?